腦癱學術交流,小兒腦癱的感覺統合治療
日期:2016-10-28 來源:未知 進入腦科疾病答疑區
首次提出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 ,SI)理論的A . Jean Ayres 在對腦癱患兒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發現,觸覺、本體感覺、前庭覺、視知覺及動作計劃障礙會影響患兒的全面發育,并非僅僅是由于肌張力異常、運動模式異常、姿勢不對稱、承重模式異常等妨礙患兒運動、學習、行為等功能性活動的完成,而感覺統合治療則是幫助腦癱患兒等發育障礙患兒實現最佳功能水平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
感覺統合是大腦將從身體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對此組織分析、綜合處理,作出正確決策,使整個機體和諧有效地運作。感覺統合是兒童發育的最重要基礎,對其身心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嬰幼兒期是感覺統合的最重要時期。
感覺統合失調(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是大腦不能有效整合感覺信息,從而導致兒童產生一系列的行為問題,表現為學習、專注力、姿勢控制、小肌肉協調、情緒、生活功能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礙。所有感覺系統都可以發生感覺統合失調。
小兒腦癱感覺統合障礙表現
腦癱患兒感覺統合障礙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感覺統合障礙與運動障礙同時發生,導致運動障礙損害的同時也引起感覺痛恨障礙;繼發性感覺統合障礙則由運動障礙引起。
腦癱患兒感覺統合障礙表現為三種類型:感覺調節障礙、感覺分辨障礙及感覺遲鈍或感覺接受障礙。
感覺調節障礙影響覺醒水平和注意力,因而阻礙學習以及目的性人物的完成。感覺遲鈍表現為對感覺輸入反應延遲、減弱或無反應,導致覺醒水平減低,難以保持注意。
痙攣型腦癱手的觸覺障礙較肌張力障礙型腦癱常見,偏癱患兒觸覺障礙比較常見且影響雙側。
治療目的
1. 通過提供本體感覺等各種感覺刺激信息,提高患兒中樞神經系統整合功能;
2. 提高患兒調節感覺信息能力,克服感覺信息接收和處理問題,最終改善平衡功能和運動穩定性;
3. 有助于對感覺刺激作出適應性反應,提高患兒組織能力、學習能力、運動計劃能力和專注力等。
治療原則
1. 治療強度、時間、頻率個性化,根據患兒的評價結果確定感覺刺激種類及劑量;治療活動的難度必須適合患兒的發育水平,使其覺得“有點難又不太難”(“Just-Right Challenge”),享受挑戰的樂趣并得到適當的刺激;
2. 治療所用器材可提供多種刺激,組合出不同的治療活動,并且在一個治療活動中提供視覺、聽覺與活動的多種刺激;
3. 能激發患兒興趣,促使患兒自己主動嘗試各種治療活動;
4. 動態與靜態活動、粗大與精細活動相結合,通常以3:2的比例搭配,既保存適當體力,又能接受全面刺激;
5. 治療活動的環境必須安全;
6. 治療師位患兒提供適當的感覺輸入并控制感覺輸入的量,適時調整;恰當使用肢體語言、對話及暗示等輔助方法;給患兒主動選擇治療活動和參與設計活動的機會,因勢利導;利用治療活動為患兒提供嘗試錯誤、失敗和成功的機會,以改善其但鬧整合感覺信息能力,最終提高學習、自理能力。
下一篇:學術交流 - 腦癱與癲癇有何關系